本报记者 许玉璇 文
百年前的潮汕是什么样子的?那时候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商业贸易又是怎么进行的?民间艺人曾镜泉花了半年多的时间,用非遗绝活金漆画创作的《潮汕全景图》告诉了你答案。
《潮汕全景图》由12幅画幅连接而成,全长约9米,宽0.8米,以潮汕江海为主轴线,将沿岸名楼建筑及市井风情串联起来,形成一幅“潮汕版”的“清明上河图”,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百年前的潮汕烟火气中。近日,记者采访了曾镜泉,他告诉记者,11月汕头将举办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第十届世界潮商大会,他想以此画唤起华侨同胞、旅外游子对家乡的记忆和热爱。
俯瞰视角 刻画潮汕百年前风貌
近日,记者来到曾镜泉简陋的工作室中,见到了这幅长幅金漆画。
揭阳的进贤门亭、学宫、城隍庙、双峰寺、禁城墙、黄岐山、桑浦山、双溪嘴……潮州的西湖、韩文公祠、广济桥、广济楼、开元寺、牌坊街、祭鳄亭、龙湖古寨……汕头的樟林古港、陈慈黉故居、石炮台、天主教堂、存心善堂、中山公园、小公园亭、南生公司、邮政大楼、西堤码头、莲花峰、文光塔、牛田洋……众多古老建筑及山川名胜,从西北往东南,由山及海,无声演绎着潮汕近代历史的发展与变迁。
曾镜泉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描绘出这些古城建筑的全貌和街景,画面采用了俯瞰的角度,让楼与楼之间的街巷可以泾渭分明地呈现出来,让画面更具立体感,同时又能在街巷和楼宇中画入人事物,让整幅画更具有灵动的生活气息,更好复原当时的生活场景。
创作的过程中,他无时无刻不在构思着呈现潮汕全貌和文化历史的画面,每有灵感就马上画成草图,然后再正式用金漆画到画幅中。每天蹲在工作室的地板上创作,一画就是半年多,近日终于大功告成。
非遗文化 散落古城巷陌中
在这幅《潮汕全景图》中,很多地方详细描绘了潮汕的民俗活动和非遗文化,生动再现了潮汕的传统习俗。
像在揭阳进贤门亭前面,就有算命先生在为路人算命。城墙边有各种卖艺讨生活的艺人,有的在弹古筝、拉弦唱曲,有的在耍杂技、变魔术,周围还有人在敲锣打鼓,负责吆喝吸引路人。附近的街巷里,还有一支正在“迎老爷”的巡游队伍。
在潮州广济楼前,同样有各种传统民艺在上演,牌坊街中的场景描述也更为细致。沿街酒店、餐饮店、杂货店做着各种买卖,其中的古董店、木雕店、珠绣店、竹器店等等特色店铺,表现了潮州丰富的非遗文化。曾镜泉在这些场景描绘中,通过人物的行为表现出各种文化的内涵。像为了表现出竹器都是用竹子现场剥出竹篾编织而成,他特意在城门边画了几个扛着竹竿准备进城卖竹的人物。
到了汕头小公园这里,围绕着小公园亭,有跳英歌舞的,舞狮的,舞鲤鱼的,舞龙的,老妈宫里有唱戏的、看戏的。大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当时汕头埠的繁荣,民俗文化活动有了规模化的发展,很多民俗表演也进入了大雅之堂。
商贸繁华 展现汕头开埠历史
在《潮汕全景图》汕头段中,曾镜泉更加注重场景人物的行为描绘。在小公园商圈骑楼群中,各百货商铺里,掌柜在和客人交谈,伙计忙着理货或招呼客人;商铺门口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汽车、自行车、手推车等各种交通工具穿行其间,还有逛街的俊男靓女、行色匆匆的商人、“担八索”的苦力……
在海边区域,又是另一番繁忙情景。人民广场一带以前还没建成长堤,直接面向海滩,渔民在这里捕鱼,新鲜的海货现捞现卖,很多市民会来这里买海鲜。而在西堤码头,则是各种货轮聚集,当时既有洋人的老火船,也有本地商人的红头船,货船运来大量货物,又运走大量本地土特产;码头上建有大型仓库,账房先生现场点货记账,搬运工人来回搬货,还有一些小贩骑着自行车前来进货……
而在乌桥一带,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场景:有一家三代在门口嬉戏玩耍,同享天伦的画面;有和好友在溪边凉亭喝茶话家常的画面;有窗边绣花、溪边浣衣、桥上捕鱼等场景;巷陌中,还有一些房子搭着脚手架正在翻新建设中……
曾镜泉说,他从小在这一带生活,儿时的生活场景记忆犹新。在这次创作中,他结合了历史资料和其他人提供的素材,加上自己的回忆和想象,尽量更细致地去表现当时的真实原貌。
潮汕上河图 唤起游子乡愁记忆
曾镜泉30多年来致力于传承和创新金漆画非遗绝活,尝试在万年黑宣纸和油画纸上绘制金漆画,获得业界广泛认可。
这次《潮汕全景图》选择了油画纸创作,金漆的金色看起来厚实饱满,充满质感,立体感更强。受画幅限制,画中人物大约只能画2厘米高度,金漆画笔画较粗,无法精细刻画人物面部表情,他就从人物动作上下功夫,力求使每一个场景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更有真实感,让老华侨、旅外游子一见就能勾起家乡记忆。
曾镜泉告诉记者,创作一幅潮汕版的“清明上河图”是他很久之前就有的想法,汕头即将举办“两大盛会”,他紧赶慢赶完成了这件作品,就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喜迎盛会召开。
来源:汕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