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画家方声涛应龙湖区文联之邀,以其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鱼摊》参与“食在有趣”——喜迎2024“两大盛会”潮汕饮食文化美术小品征集活动。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汕头,方声涛有着深厚的情感。湛蓝的天空、辽阔的大海、阳光明艳的海滩、辛勤劳作的渔民,都成为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题材。记者采访了方声涛,听他讲述作品创作背后的鲜活故事。
小小鱼摊
展现热闹市井生活
据了解,方声涛1958年出生于汕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上世纪80年代,曾就职于汕头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广东省写意油画学会副主席、汕头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汕头油画院院长。
在汕头油画院方声涛的工作室,记者见到了作品《鱼摊》,这是一幅创作于1987的布面油画,只见画中条条肥硕的鱼,像垂钓一样被细绳悬吊在摊档上,鱼目黑白分明,鱼身呈现银灰色而富有光泽,很是鲜猛。摊主是一位中年妇女,围着黑色塑料围兜站在鱼后面,尽管被遮挡住了光线,但笑容依然舒展明亮,成为整个画面的焦点。深色背景与黑色上衣的对比,以及银灰色鱼的点缀,使得画面在色彩上既统一又富有层次感。这幅《鱼摊》,通过描绘一个鲜活的鱼档场景,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南方小城的市井生活以及个体经济的繁荣。方声涛通过这幅作品,将上世纪80年代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风情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如今所见的大部分鱼摊,通常将各种各样的鱼类摆放在摊位上,或是打氧养在一旁的盆桶里。记者好奇于以悬挂这种方式展示鱼摊的鱼,是否是上世纪80年代的特色。“艺术创作中,画面中的元素,有现实的原型,也有可能来自于多种场景多种元素的糅合与再创造,是画家对内心世界的艺术再现。”方声涛笑着告诉记者,1983年,他们一批画家经常外出写生,当时是到饶平渔村、凤凰山一带写生,临近中午在三饶找吃的,于是来到当地一家小吃店吃鱼粥。他看到水库里养的淡水鱼被整条片成两边,吊挂在摊上,这个有特别浓郁乡土气息的画面,既是个性,又似乎蕴含着共性,深深烙刻在他的脑海里。
在方声涛的系列作品中,还有一幅是创作于2004年的《鱼档》,女档主为年轻的姑娘,展示了时代的变化,该画作入选广东美术作品展,现被广东美术馆收藏;还有创作于2018年的《渔翁》,背景是大海,卖鱼的是头发雪白的老渔翁,灰鳞鱼也变成金光闪闪的大海鱼。而无论是哪一幅作品,都在画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中,再现了鱼市的繁忙景象和人物的生动表情,使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场景之中。
热爱家乡
为潮汕风物作注
方声涛把对家乡的深厚情感融入创作中。他在作品《汛》中描绘了一群妇女的背影,她们坐在海边的空竹篓上,等待亲人们的渔船归来,她们身穿当时海陆丰地区蓝白拼接的经典服饰,极具时代特色,而在等待中流露出对丰收的企盼和对海上亲人惦念的柔情,则突破时空,感染每一位观者。该作品创作于1987年,入选1989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而《齐心协力》再现的就是渔家迎风搏浪的壮美,男人们推船准备出海的背影富有动感与力量。方声涛笔下的大海,码头和渔民,不论晨昏昼夜,不论波涛起伏、惊涛拍岸还是明净如洗,都特别有生活气息,展现了丰富的精神内蕴,也体现了作为观察者的画家,独特的视角和情感的真挚。
方声涛经常采风、写生,他的作品镌刻着时代的印记,展现了时代风貌,成为社会变迁的见证。上世纪80年代的《家家鹅群户户富》《晨喂》《市场一角》《老哥俩》《特区建设者》等,是对群众劳动生活的刻画,其中《老哥俩》的场景是兄弟俩在晒鱿鱼场蹲坐着喝工夫茶,海味茶香交织,鲜活而生动。2004年,方声涛的《拆旧船的工地》《造船厂》等,开始关注工业色彩与工业题材。他还记录城市建设中日渐消失的一些事物和场景,如《广澳炮台》《小礐石》系列等。《小礐石》系列,画中的地方已经被拆。随着岁月流逝,具有史料价值的画作只会越发珍贵。2021年,他创作的《旧貌新颜》,在汕头地标——小公园里,一队英歌舞在表演。他将生活图景和人生感悟有机地融进了印象派、现代派的绘画技巧中,使作品既有西方油画的风骨,又有本土和传统文化的血肉,获得了业界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广东省各种美术作品展览,20多件画作被多家公立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野生派”画家
坚守淳朴艺术初心
“社会上还有挺多像我这样的美术从业者,我给这样的群体取了一个还算贴切的名称,叫‘野生派’。但我的素描写生、色彩写生跟学院派也殊途同归。”在一次采访中,方声涛对于“非学院派”的询问如此作答。他认为,很多像他一样的画家,对画画从小痴迷,翻阅各种美术资料,向前辈们请教,大量时间的练手和思考,甚至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方声涛才情出众,又特别勤奋,多年潜心探寻、摸索,铸造了他特有的艺术性格、气质和胸怀。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李劲堃认为,方声涛“靠着一股天生对艺术的执迷和潮汕海边乡土的淳朴情怀,从渔村走到了艺术的殿堂,却依然保留着淳朴的初心”。
方声涛精通多个艺术门类及多画种,其油画技法材料的尝试与水墨写生的相互转换,构成了方氏特有的面貌,在油画的色彩与中国画的笔墨创新上都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在他看来,油画中的树干和树枝不如国画中的好看,他便用国画技法来弥补这种不足。李劲堃指出,其实早在1983年方声涛就开始了这种尝试,在《客家山寨组图》中,线条悄悄藏在古老房屋的外墙窗户中,色块的概括则令人想到塞尚和莫奈的光线跳动,当年这些大师曾为如何使用东方线条苦苦琢磨,作为熟悉线条的方声涛运用起来,特别得心应手。同时,由于方声涛在中国山水画上同样的笔耕不辍和潜心研究,今年7月,他被聘为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山水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抱朴守初,方见赤诚。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曾松龄认为,多年来,不管方声涛的审美取向有了多少的转移和改变,仍一直感受着客观生活,表达着自己直接、真实的精神感受,这一点始终没有改变;并坚持通过写生直接捕捉大自然丰富的色彩变化,这种敏感没有改变。
本报记者 陈珊娜 文
来源:汕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