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日报:默守平凡 静立兰台

陈继盛

提到档案,在你脑海里出现的会是什么?是密封的档案袋?还是神秘的库房?对于我来说,我想到的却是一位朴实、智慧、可靠的长者,以及邂逅档案以来的一个个平凡的故事。之所以说平凡,是因为档案是无处不在的,在全国各地,有无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档案工作者,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

参与档案汇编的沉重

大三暑期实习时,我有幸参与了《抗日档案汇编》工作,当时我做的工作是档案文献加工,即把前期查找和挑选出来的已经扫描好的档案,在电脑上将档案信息如实地转录出来,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当一份份承载历史真相的档案呈现在我面前,我的心里仿佛压着一块石头,它比任何影视作品更让人对那段惨痛的历史印象深刻。尽管年代比较久远,档案已经发黄,有些边角出现缺损,文字书写和现在也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有的文字需要了解各种草书符号才能看懂,但是经仔细辨认,我还是清晰地看到了日军当时烧杀抢掠的罪恶行径,看到了党组织带领当地群众勠力同心、不屈不挠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壮举和光辉历程。如今,我已是一名档案工作者,我更加理解和感受到档案的重要价值,它永久警醒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繁忙

三年前,北京日报客户端曾发布了一条新闻“局处长奔波10天亲历查档案办退休流程:困难重重,感触良多”。新闻报道了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的局处长们为找不到档案的临近退休人员走了一遭流程的事迹。局处长们奔波近10天,跑了十几个单位和部门,打了几百个电话,在近70本年代久远、纸张泛黄发脆的档案中,用3个小时的时间,翻阅了近3000页档案材料,才最终在老张退休日期的前两天,为他解决了这块心病。从这条新闻可以看出,相对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由于数字档案的安全性等问题,档案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还相对滞后。当时,潮南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数字档案室)项目刚好正式开工不久,我深感“兰台虽小天地宽,尘埃落知泰山重”。全馆上下的工作人员都忙碌起来:档案实体和档案工作人员的出入库登记;档案数量的清点核对;处理扫描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了防止档案误丢,每天倒掉档案数字化用完产生的垃圾前的仔细翻查……从最初查档时,需埋头于故纸堆,在深藏库房的浩瀚黄卷中找出所需档案,到最终通过档案管理系统轻松地检索并打印,至少需要十余个工作环节和无数的信息化设施设备,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琐细和繁杂的工作。

提供档案利用后的喜悦

档案馆的工作,其中一项就是为机关单位和人民群众提供查档服务。一天下午,一位女士打来了电话,想查自己的婚姻档案以办理准生证。由于婚姻档案涉及个人隐私和财产权益等问题,一般要求本人亲自到现场查档,但该女士临近分娩,加上本人远在佛山,办理公证也不方便,无法亲自到现场查档,希望能够邮寄相关档案。接到电话后,为了尽量让群众少跑腿,我添加了对方的微信,通过视频核实对方身份,并与对方所在社区的工作人员进行确认,最终通过档案管理系统快速地为该女士查找到所需档案,并将档案密封盖章后邮寄给对方。当顺利收到自己所需档案时,该女士一再对我们表示感谢。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好在自从建成了档案管理系统,档案查询检索和利用服务也更加方便快捷,再也没有出现需要三番五次查找的情况,我体会到了档案利用者的喜悦,也加深了对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档案传后世,鉴古照千秋。档案工作是一项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事业,平凡却不平庸,我的档案工作点点滴滴,平平常常,虽无惊涛骇浪,却涓涓汇成溪流。

来源:汕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