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市著名画家卢中见个人画展“墨法无限”在英国剑桥大学克莱尔堂学院举行,吸引了当地文艺界、学界等专家学者及美术爱好者的关注。据悉,举办如此高规格的中国画展览,在剑桥大学31所学院中属首次。活动期间,卢中见还在该学院举办主题为《中国画欣赏》的讲座,并受邀分享“中国画的审美”。通过画展、讲座和分享会等多种形式,卢中见成为传播中国艺术文化的使者,为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与理解做出了积极贡献。
卢中见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监事,他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国画作品无论工笔勾勒还是写意泼彩都已臻于化境,不仅画面表现力强,还包含深厚的哲学与艺术理论思考。2023年,他曾应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院之邀,在李约瑟研究所讲授“中国传统水墨画技法”。
40幅作品,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画展展出卢中见创作的40幅工笔花卉小品,其中,牡丹、莲花、兰花等经典题材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尤其是具有现代风格的蓝色牡丹,以其创新的色彩和构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当中一幅红底兰花作品被克莱尔堂学院永久收藏。
剑桥大学艺术史系及亚洲与中东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艺术史专家艾利亚斯博士表示,展览的40幅作品体现了画家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上精湛的技艺,不仅延续传承了优秀的艺术传统,更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充分舒展了个性。展览吸引了众多剑桥著名学者和文化人士到场参观,嘉宾们就中国画的历史、理论、技法和发展等诸多问题与卢中见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卢中见艺术作品中深厚的传统技法与浓郁的中国古典审美,让西方学者赞叹不已,现场气氛热烈而欢快。
深度剖析,传播中国画文化精髓
紧随画展之后,卢中见举办了一场题为《中国画欣赏》的精彩讲座。卢中见从中国画的文化精神和哲学思想切入,深入剖析了中国画作为东方艺术瑰宝的独特魅力。他提到,中国画不仅仅是一种绘画形式,更是东方人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的艺术载体,注重“以形写神”,追求心灵的自由与情感的抒发。
讲座中,卢中见还详细阐述了中国画独特材料对其表现方法的影响,以及中国画在当下的继承与发展趋势。他表示,中国绘画艺术在不断创新与融合,一方面,许多画家坚持延续传统中国画的艺术精髓,致力于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画家积极借鉴欧洲绘画观念,将其融入中国绘画之中,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品。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中国画能够持续繁荣发展的关键。卢中见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生动有趣的实例分享,赢得了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
跨界交流,拓宽艺术创作边界
讲座之后,卢中见应英国人白霞之邀参加其丈夫詹姆斯·莫理斯(英国经济学家、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纪念活动,并进行了中国画的分享。据了解,白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任中国《人民文学》杂志海外版编辑,对中国文化向海外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此次分享会,卢中见现场讲述了中国画的审美意义和中国人的审美价值观,还进行了绘画示范,让参加活动的诺贝尔奖得主及各领域科学家领略了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卢中见还分享了自己在潮汕民间舞蹈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强调艺术创作是相通的。无论是绘画还是舞蹈,都需要艺术家用心去感受生活、体悟自然、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种跨界的文化艺术交流与融合,不仅拓宽了艺术创作的边界,也为当地民众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艺术体验。
本报记者 陈珊娜 文
来源:汕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