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日报:香港潮籍画家陈佳用独特艺术语言描绘童年美食记忆 犹记荔枝甜 最念家乡味

近日,应龙湖区文联之邀,香港潮籍画家陈佳创作了一幅国画作品《荔枝图》,追寻儿时的记忆,诉说游子浓浓的思乡情怀。

采访陈佳并非易事,记者几番跟她联系,几乎都是略带歉意的回复“不好意思,在忙展览”。几经周折,记者才连线采访了她,听她娓娓道来味蕾深处的家乡味道。

最忆童年荔枝甜

接到参加龙湖区文联“食在有趣”——喜迎2024“两大盛会”潮汕饮食文化美术小品征集活动的邀请时,潮籍画家陈佳忆起儿时家乡的美食,一种亲切感涌上心头,特别是荔枝,核小肉厚,滋味甘美,令她印象深刻。

荔枝谐音“利枝”,有着“吉利”“大利”“多利”等吉祥寓意,是岭南人甜蜜的味觉回忆和眷恋的故乡情怀。古往今来,荔枝那如朝霞般火红的外表和如白玉般晶莹的果实,不仅让文学家诗兴大发,更为画家提供了无穷的创作灵感,陈佳便是其中一位,她用妙笔丹青描绘荔枝,表达浓郁的思乡情怀。

《荔枝图》意境清新,用色鲜而不艳,雅而不俗,给人以丰富多彩、生机勃勃之感。荔枝枝干线条苍劲遒韧,突出质感;叶子墨色深浅不一,勾出叶片筋脉;果实则用红色与水的巧妙运用,硕大的果实掩映在枝叶间,让人感受到果实成熟的喜悦,甜美的果实气息从画面中飘来,令人垂涎。

“荔枝不仅仅是时令水果,更是情感的延伸。”说起创作的初衷,陈佳说,潮汕气候宜人,饮食文化悠久,一年四季瓜果飘香,给她留下许多甜蜜的回忆,于是她决定把童年美食记忆画出来,有感而发地创作国画作品《荔枝图》。

“我们一家人都喜欢吃荔枝。”陈佳说,童年的饮食记忆是质朴的、亲切的、难忘的。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地区的人,有着集体的饮食记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家围在一起分享美食,那个场景温馨而美好。

中西融合自成一家

陈佳笔名佳子、佳人,祖籍揭阳,现为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艺苑研究学会副主席、广东省岭东美术馆艺术顾问、海外中国艺术家协会理事,擅长花鸟山水以及大自然的景物。

说起与画画结缘,出生于书香世家的陈佳告诉记者,她的哥哥陈业成是知名画家也是她的启蒙老师。她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受家庭熏陶,随家兄习画,每日埋于纸墨之间,打下坚实的基础。

“绘画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需要灵性和天赋。”陈佳说,后来她师承艺术大师刘海粟,学习期间,她的绘画天赋和对艺术造诣的领悟,深受刘海粟及夫人夏伊乔的赏识,曾分别题“神移情佳”及“艺海明珠”赞之。

此后,陈佳与赵少昂、黎雄才、黄幻吾、程十发、朱屺瞻、关良等先生亦师亦友,时有合作。她对国画艺术孜孜不倦,笔耕不辍,博采众长,不断与前辈学习交流积累经验,打造出自己的特色,画作显得隽永而有意趣。

近年来,陈佳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融合西方现代画派的色彩与构图,形成了用笔洒脱大气、构图创新大胆、色彩浓烈斑斓又不失自然妙趣的个人绘画风格。数十年来,陈佳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韩国以及中国香港、汕头、深圳等地多次举办个展,好评如潮,作品被泰国、新加坡艺术博物馆等收藏。

味蕾深处藏乡愁

采访中记者获悉,除了画画,陈佳还喜欢写诗,出版《陈佳诗画》等书籍。她告诉记者,写诗缘于写日记的习惯,她喜欢记录身边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写着写着,不知不觉中积累了许多素材。她说诗词创作,其实就是发现生活中细微的美,把某个瞬间美好情感呈现出来。

观赏陈佳的画作,让人感受到一种恬静、高洁、清新的诗意。她经常在画中配诗,诗与画相映成趣,成就了诗中画、画中诗的唯美意境。

潮汕美味不仅仅是一种风味,更是寄托着潮人对故土深深认同的文化符号。在物质生活日趋丰富的当下,老味道依然经久不衰,同时也成为游子们的乡愁记忆。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陈佳定居香港,如今,数十年过去了,许多潮汕传统美食成为她“舌尖上的乡愁”。

“虽然离开家乡几十年,但一直关注潮汕的发展。”陈佳说,最近几年因为忙于画展等原因,她较少回家乡,但对汕头的发展变化有着切身感受,城市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基础设施和市容市貌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她记忆犹新。

“味蕾深处,即是故乡。”陈佳说,这句话道出了味道与情感须臾不可分离,一个人无论走多远,都可以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土的距离。她说,忘不了的家乡味,抹不去的故乡情,在每一位“家己人”心中,儿时美食记忆是心中念念不忘“家”的味道。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第十届世界潮商大会将于年底在汕头举办,我们也期待陈佳来汕头,品美食、叙乡情。

本报记者 陈文兰 苏硕元 摄影报道

来源:汕头日报